【成人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高頻考點(73)
(1).簡述中共八大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國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
第一,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第二,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論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深刻啟示。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實踐充分證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路 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正 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二,居安思危,長期艱苦奮斗。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資源少,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 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要從根本上改變 中國的落后狀況,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長期艱苦奮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第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堅持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觀察形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應對挑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推動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滿懷信心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3).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深刻教訓。
意義: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力量。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四,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變和人們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教訓:由于這場革命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自身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 綱領。二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三是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 有能夠救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4).簡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中共二大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科學地解決了長期以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沒有明確革命的對象和動力、沒有分清敵友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問題。二大后,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很快傳播開來,并廣為人們所接受。
(5).簡述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1)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三步走”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進一 步解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步驟等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 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歷程,正是“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逐步變為現實的過程。
(6).簡述1958年秋冬至廬山會議前的糾“左”努力。
(1) 1958年11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糾正已經覺察的“左”的錯誤;11 月到12月間,在武昌舉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接著又舉行了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全會通過了《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根據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的部署,各地普遍開展了整頓人民公社的工作。1959年2、3 月伺召開的第二次鄭州會議,進一步糾正 “左”的錯誤。(2) 總體來說,從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經過八九個月糾“左”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這種糾“左”是在繼續堅持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7).簡述洋務新政的主要內容。
(1)興辦近代企業。最早興辦的是軍用工業,30 余年中先后辦過24個規模不同的兵工廠。 之后舉辦民用企業,經營輪船、電報、采礦冶煉與紡織工業四個部門。(2)建立新式海陸軍。訓練八旗兵丁使用洋槍洋炮;成立洋槍隊,聘請英法等國軍官為教練。 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南洋水師、北洋水師。(3)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創辦了30多所 新式學堂;先后派遣4批120名幼童赴美學習,還派遣官費留學生赴英、法、德等國學習。
(8).簡述北伐戰爭得以勝利進軍的原因。
(1) 國共合作的實規,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特別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北伐勝利的重要原因。(2)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闊的正義的革命戰爭,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3)北伐戰爭得到蘇聯政府的多方面的支持,特別是派出的軍事顧問幫助北伐軍制定了正確的軍事戰略戰術。
(9).試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在抗日戰爭時期,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2)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開辟廣大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3)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4)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國際條件。
(10).試述中共八大的歷史貢獻。
(1)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的工業國。(2)大會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執政黨建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在經濟建設上,大會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建設上,大會要求繼續加強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建立健全的法制。 在執政黨建設上,大會強調健全黨內民主集 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3) 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即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計劃生產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生產為補充;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市場為補充。(4)中共八大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思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大會集中全黨智慧總結提出的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成果,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黨的事業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指導意義。
(11).簡述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英國等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中國逐漸淪入了國家政權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權受制于外國列強的半殖民地社會。(2) 鴉片戰爭后,隨著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國的傾銷,一方面,促使中國傳統的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而是一個半封建社會了。(3) 鴉片戰爭后,中國由原來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社會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變成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12).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及其基本內容。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而“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院、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設國務總理,作為政首腦;內閣輔佐臨時大總統,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設法院,行使司法權;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參議院還有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的權利;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
(13).簡述《論人民民主專政》關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主張。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系統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主張。(1)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2)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是主要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80%?90%。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3)為建立新中國,必須利用一切于國計民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但是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 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要的地位。毛澤東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
(14).簡述新中國初期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1)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 交方針。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按照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的外交原則和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打開對外 關系,同1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2)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1950年2月,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中蘇之間一系列協定的簽訂,使新中國在收回舊政權喪失的國家權益的基礎上,同蘇聯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同盟關系,在國際社會樹立起獨立自主辦外交的良好形象。(3)1952年10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的37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號召亞太地區和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反對美國的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
(15).簡述中共十八大的歷史貢獻。
(1)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報告系統總結了中共十七大以來五年和十六大以來十年奮斗歷程及其成就,指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報告闡明中國特色社士主的總依. 據、總布局、總任務,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明確提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必須牢牢把握的八項基本要求。報告重申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要求全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報告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2)中共十八大是在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召開的。十八大精神歸結到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6).試述《資政新篇》的性質和主要內容。
(1)性質:《資政新篇》是一個帶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與建設方案。(2)主要內容:①政治方面主張“禁朋黨之弊”,加強中央集權,制定法律、制度;設“暗柜”,用以監督官員,改革弊政。②經濟方面主張發展近代工礦、交通、郵政、金融等事業;吸取外國的科學技術,獎勵科技發明和機器制造;提出“準富者請人雇工”,即提倡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設新聞官、新聞館;主張 革除纏足、溺嬰等社會陋習;提倡興辦學校、 醫院和社會福利事業。④外交方面主張同世界各國交往、通商;強調 允許外國人為天國獻策,但不得毀謗國法。
(17).試述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 歷史意義:第一,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實際上是迎接未來革命勝利的一次偉大的演習。第二,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 宣傳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使黨經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禮,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從這場革命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為把中國革命推進到新的土地革命戰爭階段準備了必要的條件。(2)失敗的原因和教訓:客觀上,一是敵我力量懸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強大;二是革命統一戰線內部出現劇烈分化,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分裂統一戰線,制造反共政變,使革命力量遭到嚴重損失。主觀上,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爭的領導權。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斯,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 的深刻認識,缺乏革命經驗其是處理同資 產階級的復雜關系的經驗,還不善于把馬克 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受共產國際的指導。共產國際及其在中國的代表雖然在這次大革命中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錯誤的主意。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對釀成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有直接影響。
(18).簡述維新運動興起的社會歷史條件。
(1)維新運動作為一次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治運動的興起,是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民族危機急劇激化的產物。(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是維新運動興起的物質條件。一批早期維新思想家,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國家進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進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政治改革,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3)中日甲午戰爭后,人們普遍對洋務派所標榜 的“求富”“自強”的口號發生懷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即要救國,只有維新。康有為、 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成為推動維新思潮的領軍人物,并于1898年把這種思潮發展成為 一場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
(19).簡述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的意義。
(1) 1936年月12日,張學良在對蔣介石“哭 諫”無效的情況下,與楊虎城毅然實行“兵 諫”,扣留了蔣介石,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2)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從民族利益出發,確定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的基本方針,并派周恩來 等組成中共代表團赴西安談判。經過與張、 楊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齡、宋子文的和平談判,終于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承諾。(3)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
(20).簡述臺灣和少數民族人民對解放戰爭的貢獻。
(1)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1947年2月28日, 臺灣省臺北市人民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 政,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遭到鎮壓。2月底3月初,臺灣各地漢族、高山族人民紛起響應, 舉行起義,并攻占臺中、嘉義等城市。在國民黨的鎮壓下,3月14日,起義失敗。“二二八” 起義有力地顯示了臺灣人民反對國民黨的暴虐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2)新疆“三區革命”。1944年秋,原新疆省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3個專區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群眾,為反對以軍閥盛 世才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爆發武裝斗爭,并于1945年建立革命政府,史稱“三 區革命”。國民黨政府于1946年1月初與三 區革命政府簽訂11項和平條款。但它很快就推翻和平條款,加緊鎮壓新疆人民的革命運動,新疆各族人民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斗爭。(3)1947年初,內蒙古東部大部和中部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同年4月,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烏蘭浩特舉行,通過《內蒙古自治政府施政 綱領》等文件。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
(21).簡述20世紀60年代前中期的國民經濟調整。
(1)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 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毛澤東在會上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搞一個實事求是年。《緊急指示信》的發布和全會的召開,標志著黨和政府指導方針的重要轉變。(2)1961年3月,毛澤東在廣州主持起草了《農 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農業六十 條)。農業六十條的貫徹執行,對于克服嚴重 存在的平均主義,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 動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還陸續制定出有關工業、商業、教 育、科學、文藝等方面的工作條例草案,總結歷史經驗,繼續糾正“左”的錯誤,推動國民經 濟轉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調整時期。(3)這些工作條例的制定,還使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開始有了具有本國特點的具體規章制度,是這一時期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 路的積極成果。由于調整經濟的正確方針的貫徹執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地重新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22).簡述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的主要內容。
(1)黨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 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 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三步走”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進一 步解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步驟等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歷程,正是“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逐步變為現實的過程。
(23).試述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特點。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貫穿了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發生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2)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是:①資本一帝國主義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 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②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 成為外周列強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④ 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并在政治、文化生 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體,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⑤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是 極不平衡的。后來,外國列強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⑥人民毫無政治權利和生活的極端貧困化。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24).試述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一方面,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大力擴充軍隊,建立特務、警察系統,剝奪《臨時約 法》規定給予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各種政治權利,任意逮捕、殺害革命黨人和無辜民眾。人民群眾毫無政治權利可言。另一 方面,袁世凱毀棄辛亥革命過程中孫中山苦心締造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中華民國只剩 下了一塊空招牌。北洋軍閥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不惜投靠帝國主義,甚至為了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袁凱公然復辟帝制。(2)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軍閥、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們以各種手段兼并土地。 還通過“清丈地苗”、征收各種苛捐雜稅等手段,對農民進行壓榨。軍閥和官僚還借助于政治勢力,組成官僚買辦資本集團,操縱、壟斷財政金融和工業、運輸業。有些軍閥擁有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元的財產。與此同時,廣大人民卻生活于極端閑苦之中。(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1913 年6月,袁世凱向全國發布《通令尊崇孔圣 文》。不久,乂命令全國恢復祀孔、祭孔典禮, 恢復跪拜禮節,中、小學恢復尊孔讀經。一些 清朝遺老遺少、保守分子紛紛組織尊孔復古閉體,發行尊孔刊物,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倫常,甚至要求將孔教定為“國教”,企圖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維護其反動統治。 總之,北洋軍閥政府對辛亥革命進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國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淵。
(25).試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及其意義。
(1) 土地改革運動: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薟本任務,是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①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決定將黨在抗R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陽”的政策。②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 徹底實行土地改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 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這個大綱的指引下,土地改革運動在解放廣大農村迅速掀起。③1948年初,土地改革運動在各解放區廣泛發動。這期間一度發生過侵犯部分中農利益、侵犯某些民族丁商業;許多地方斗爭地主、富農的方法不適當等“左”的錯誤。中共中央一經發現,便立即采取堅決的措施加以糾正。期間,毛澤東《在既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總結了土地改革的經驗,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即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2) 意義: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解放廣大農,實 現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放區出現了新面貌:廣大農民對中國共產黨更加信任和擁護,工農聯盟以及解放區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廣大農民從封建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解放岡農村的經濟面貌得到明顯 改觀;大批青壯年農民踴躍參軍,廣大農民積極支援和配合解放軍作戰。人民解放戰爭有了鞏固的后方和最甚本的人力、物力保證。
此題目數據由翰林刷題小程序免費提供

掃描二維碼免費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題/刷題/查看解析。
版權聲明:本文由翰林刷題小程序授權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